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姜彤教授带领团队于2018年10月2日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上发表“Drought losses in China might double between the 1.5 ℃ and 2.0 ℃ warming”重要论文。2024年8月,该文章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评为地球科学领域全球前1%高被引文章,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图1)。
研究团队于国内外首创“强度-面积-持续时间”多维极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辨识方法,运用22个GCMs计算SPEI、PDSI和SPI等多种干旱指数,辨识中国干旱事件的强度、暴露面积和持续时间;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框架下,构建中国31个省市的强度-损失脆弱性曲线,科学评估全球升温1.5 ℃和2.0 ℃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及损失。
全球升温1.5 ℃和2.0 ℃,干旱事件强度和影响范围比当前现状均呈现增加趋势(图2)。未来损失大幅度增加不仅是干旱事件的强度、暴露面积和事件持续时间的增加所造成的,更是社会经济干旱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加的后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干旱损失占当年度的GDP比重从1986至2005年的0.23%下降为2006至2015年的0.16%。然而未来气候变暖会带来不利影响,干旱损失占比的减少趋势将发生逆转。全球升温2.0 ℃,干旱损失占GDP的比重将可能回到1986至2005年的水平(图3)。而全球温升控制在1.5 ℃,中国将会减少数千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中国干旱损失风险评估研究科学地回答了全球控温的重要性。
图 1 ESI地球科学领域前1%高被引文章证明
图2 全球升温1.5 ℃、2.0 ℃时和基准期(1986-2005年)的干旱事件强度(a,d)、干旱事件的影响范围(b,e)和干旱事件频次(c,f)
图3 全球升温1.5oC、2.0oC,干旱灾害损失(a)和损失占GDP的比重(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