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组野外调查任务圆满完成

作者:李智斌 王翀发布时间:2023-08-30浏览次数:1061



东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多年冻土分布区。多年冻土的存在和变化对区域水文、生态过程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巨大,也通过地表能、水、碳循环过程对天气过程和气候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查明多年冻土的真实分布状况及其变化,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东北高纬度多年冻土本底及冻融灾害调查课题东北多年冻土综合监测及制图的支持下,202368,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组成40余人的野外调查队,对大兴安岭西坡的根河流域的多年冻土、植被和土壤开展了调查,我校地理科学学院赵林教授等6位教师、2位博士后和16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了野外科考工作。

本次主要沿根河自下游的多年冻土分布下边界开始,逐渐向上游推进,南北跨越200余公里,调查区域涵盖了大兴安岭西坡不同海拔、不同下垫面特征和不同多年冻土类型。野外工作主要通过钻探、坑探、物探以及无人机航拍等多种观测手段和方法调查对区域内地形地貌、植被和土壤特征、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展开了全面、详细的调查,为后续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以及地下冰储量的准确制图奠定了数据基础。

本次野外调查共完成钻孔16个,累计钻探进尺达315米,采集了钻孔岩土样本、表层土壤样本、冰/水样本等各类样本共计1000余件,完成土壤探坑21个,探地雷达剖面20公里,瞬变电磁测点近150个,植被样方观测和采集约200个,三分向节点地震仪探测剖面50多条,表层土壤水分采样点230个,获取无人机地表影像资料30G。此外,本次野外工作还在根河源和呼玛河源建立了2个多年冻土综合观测场,开始了对该区域近地表气象要素、活动层水热参数和多年冻土热状况的长期综合监测。

科考队部分队员合影

岩芯剖面编目和样本采集

植被样本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