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可溯至1960年成立的南京气象学院气候学系。1999年起,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先后更名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遥感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2017年正式定名为地理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形成了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地理科学学院具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3个本科专业。与英国雷丁大学在南信大雷丁学院中英合作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文授课、双学位),在南信大长望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科学技术等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精英班”,在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开办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地理学类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为国家一流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江苏省一流专业。

地理科学学院拥有“3S集成与气象应用”和“地表圈层与过程” 两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3S集成与气象应用” 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地理学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和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在地表圈层与过程、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多元地理信息集成与应用、水文气象灾害与风险管理等领域特色明显。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77人,其中教授17名 (二级教授4名),副教授30名,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特聘专家3名,全职外籍教师1名。博士生导师12人(含校外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3人(含国科大等校外导师31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98.7%,50岁以下专任教师博士化率100%。教师中有海外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德国“洪堡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江苏省重大人才工程B类特聘教授、江苏省重大人才计划A类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国际期刊主编、多名海外非全时教授。

人才培养

厚植大气科学60余年地理教育底蕴和地球科学(ESI全球排名前1‰)的积累,建有2个凸显地理学科特点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气候适应地理、地理空间智能、灾害与风险地理学等交叉融合的特色,创建了“全域立体观测—数据产品研发—地理环境建模”培养范式。学院近五年毕业硕士190名、相近学科博士50名,为我国乃至全球地表系统数据研发、模式开发和应用等领域培养和输送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地理科学学院拥有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遥感应用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智慧地理模拟实验平台、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验中心、3S集成与气象应用实验室、GIS技术及应用实验室、资源分析与规划实验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验室和自然地理分析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2017年以来主持各类教学改革项目40余项,包括省级教改与专业建设项目、省部级精品教材等,拥有国家一流课程“GIS气象应用”。

科学研究

围绕《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从自然和社会两个维度开展青藏高原、内陆河流域、长三角等不同区域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自主研发了高分辨率水文气象耦合预报模式,在流域水循环、冻土过程、灾害风险等方面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被IPCC、UNEP和全球气候评估等报告发布,发表论文408篇,8篇论文入选ESI和F5000高被引目录,近5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其中5项重点项目同时在研,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在气候适应地理、灾害与风险地理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行业需求,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观测及地理数据智能处理系统,防灾减灾决策服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防灾减灾高端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科学咨询和技术服务。

在观测与数据产品研发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深度合作,建立了盐城黄海湿地通量观测站、青藏高原羌塘多年冻土观测网点和东北大兴安岭东西坡观测站、以及东非维多利亚湖滨城市观测站等,实施数据共享与科研协作。承担青藏高原二次科考课题和专题各1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研发的全球土壤湿度数据集被欧空局作为官方产品发布,青藏高原冻土数据集被UNEP发布的第三极环境评估报告采用,多次被IPCC作为我国气候变化的直接证据发布。

在地表过程-机理与建模方面,在研国自科重点基金3项,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自主研发高分辨率水文气象耦合预报模式,深化地理要素精细化描述和参数化表达,探明了骤旱、暴雨、山洪等水文气象灾害的区域分异规律、灾变机理,相关原创成果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服务气候风险与防灾减灾,与水利部共建“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开展气候变化趋势和风险评估,提出的极端事件影响预警技术体系等,应用于中国气象局及31个省级气象部门,创造经济效益约4.84亿元。撰写的气象灾害防治决策咨询、干旱监测等报告获国家及省部级领导批示。

服务长三角和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量发展,建有“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解析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设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可持续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管网智能装备产业化、城市微气候模拟分析、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等提供技术咨询;撰写的光伏精准扶贫决策服务等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服务“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共同体愿景,获批2项NSFC-UNEP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建有“一带一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非洲大湖地区、印度河流域等开展水资源短缺风险、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前沿交叉研究;依托WMO南京培训中心,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训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700余名。

合作交流

学院已经与英国剑桥大学、雷丁大学、利兹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州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达姆施塔特大学、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波兰科学院农林研究所等20余个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已经依托学院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地理学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