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地理科学学院姜彤院长就“城市内涝如何治理”等问题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
发布日期:2021-06-02  浏览次数:1101  作者: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汛期临近,又到了防涝防洪的关键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力争到202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姜彤院长对于城市内涝为何频发?如何治理城市内涝和“海绵城市”等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孔德晨采访。

关于近年来城市内涝为何频频发生?姜彤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造成城市“看海”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气候和环境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事件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使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导致降水集中;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增加空气中粉尘、颗粒物,容易产生凝结核,进而产生降水。”

 

关于城市内涝的重要影响因素,姜彤院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内涝发生的重要原因。”一些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防洪设施没能跟上,同时老城区管道老化,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在出现连续暴雨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内涝。此外,城市大量采用硬质铺装地面,渗透力下降,而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较少,难以贮存雨水,汇水后易形成积水。

 

关于城市内涝治理方面,姜彤院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智慧平台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提升城市面对汛情的应急水平、调度水平。” 信息化技术也将更多地运用到治理城市内涝中。包括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防洪排涝管理相关信息;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有条件的城市,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要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充分衔接。

 

关于“海绵城市”,姜彤院长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海绵城市的特征主要包含6个方面,分别是渗、滞、蓄、净、用、排。” “即保证城市雨水渗透的效果;为减缓雨水流失的速率,提升城市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作为城市水资源的补充;”“”“则是对雨水进行适当处理,从而进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利用调节塘、调节池、雨水湿地、透水砖等设施控制径流总量,削减峰值,使城市能够真正做到涝时能排 “借助海绵城市建设平台,可助推经济向可持续、稳增长方向发展,还可重塑公众关于城市建设的认识,引导公众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随着治理内涝的措施逐步推进,“城市看海”将成为过去。

 

原文报道详见:

《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确定到2025年内涝治理系列目标——

让城市告别“看海”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孔德晨( 20210527   第 04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1-05/27/content_3050683.htm



版权所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025-58731191 邮编:210044

官方微信